围炉印话丨6点,剖析按需印刷还未全面铺开的背后原因!

时间:2021-12-20 来源:

围炉印话

 

 

 

——听大咖聊“按需印刷”——

时至今日,按需印刷还未在我国全面铺开,仅有部分企业试水,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期【围炉印话】,我们邀请到按需印刷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听大咖们聊聊他们所见、所做的按需印刷。今日主讲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陈涛。

 

经过多年发展,图书按需印刷在国内从萌芽期进入了成长期,业内已公认这将成为未来趋势,但趋势背后,同行们对于按需印刷的盈利模式、可操作性仍存在不小的质疑。本文从个人角度分析图书按需印刷目前的处境及发展进程。

 

 
 
为何发展十几年 按需印刷还未全面铺开
 

 

在笔者印象中,对于按需印刷概念,知识产权出版社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出版机构”,1993年开始利用数字印刷方式印刷专利文献,2004年启动图书按需印刷/出版工程。随后,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以及虎彩、中石油彩印等诸多印刷企业纷纷入局。但即便从2004年开始计算,按需印刷在我国发展了十几年,仍未全面铺开。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同行参考。

 

 

 
01
 

早期中国市场人口红利良好

对“按需”需求不高

 

早些年,笔者了解到加拿大的超市采购指南(类似国内超市免费发放的报纸),可根据不同社区、不同消费倾向进行按需印刷,但从人口密度角度考量,中国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间拥有极佳的人口红利,“大宗商品”“批量生产”……这类词汇一直是中国国情下企业所追逐的生产模式,对“按需”的需求或敏锐性不高。这也导致了,虽然按需印刷的技术不断进步,概念早已引入,但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仍然不成熟。

 
02
 

印刷企业积极推动

出版机构略显滞后

 

在按需印刷产业链条上,处于加工角色的印刷企业是较早、较积极的推动者,但按需印刷乃至按需出版的决策权在出版机构,这部分企业的加入稍晚,造成了最初“自下而上”的推动模式,进程有些缓慢。

 
03
 

设备性能不稳定

生产成本相较更高

 

提到按需印刷,多采用数字印刷设备完成,但在喷墨印刷技术井喷之前,即2019年以前,应用于书刊印刷领域的数字印刷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高,动辄上千万元,少则也要几百万元。运营成本高,这也导致单张成本较高,相较于传统印刷而言,性价比不高。

 

除此之外,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图书,数字印刷设备的性能不稳定,尤其是正背套准、多色印刷等方面,质量存疑,让很多出版机构望而却步。

 
04
 

出版机构与印刷企业的平台系统对接问题

 

技术带来的出版方式变革,更引发生产流程的变化。据笔者了解,目前,每个印刷企业都有各自的平台系统和接口,需要出版机构进行端口连接,以及学习和适应平台。此外,出版机构与印刷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如文件的命名、封面是否单独发送等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磨合,这对于出版机构而言要付出很高的沉没成本。

 
05
 

版权文件的安全性

 

按需印刷即少量多次,按照其他行业的生产逻辑,印刷企业需要对文件进行存储及保管,其时间单位应以年计,才能实现长销书、畅销书按需生产的最终目的。但就目前而言,印刷企业的接单平台系统多为自行开发,如何确保文件的安全性——传输安全、使用安全、存储安全等,这是不少出版机构最为看重的问题。

 
06
 

定价系统不完善

 

这不仅存在于书刊领域,更存在于整个数字印刷所触及的各垂直领域。主要原因在于数字印刷的工艺及配套印后工序仍有局限性,对纸张种类、幅面要求不同,设备选择不同,导致印刷工价出入很大,且多数报价系统为预设制度,如系统未预设A5幅面纸张(或其他自定义尺寸),就无法从A3幅面(默认)计算拼版而获得A5尺寸价格。种种因素,最终导致定价系统不完善,很多问题需要人工协调。

 

在此也要提出,国内印刷行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升级进程,不仅要革新数字化应用技术,更要提升整个行业的软实力,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加强软件、系统开发,以及对工艺、定价等碎片化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改善整个流程,促进按需印刷发展进程。

 

 
 

技术更迭 市场活跃 

或进一步推动按需印刷进程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技术角度来看,2019~2020年,喷墨印刷机装机迎来井喷之势,甚至有业内人士判断已经到了爆发初期。

 

 

根据科印传媒的统计,2019年当年,国内应用于按需出版和商业印刷的高速喷墨印刷机装机量高达86台,2020年高速喷墨印刷机装机量达到298台,近乎于2019年装机量的3倍。其中,国产品牌从数量和质量上表现不俗,新增品牌如弘博、飞讯安印、施潘德,均有装机。与此同时,2020年国产设备装机量激增,装机量高达276台,是当年进口装机量的12.5倍。显然,国产喷墨印刷设备开始崛起,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让更多企业参加进来,让市场更活跃。

 

此外,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配套的水性颜料墨水选择增多、技术成熟,相较于前几年,墨水成本下降了近三分之二。纸张适用范围也从早期的数码专用纸,扩展到当下的多种应用,且不乏国产纸张,随着墨水和纸张等常用耗材的选择增多,其成本也在下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按需印刷的综合成本。

 

从商业模式来看,近年来图书出版市场品种与印量虽然双增,但存在虚假繁荣。据笔者了解,出版机构存在不小的困扰,跟风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上对市场预测和估计不足,一些单位的存销比竟然达到了惊人的8∶2,可盈利图书只占到总出书比例的25%,大于3年库存占总库存的比例,在某些出版社高达到72%。

 

由此可见,在不久的未来,出版机构或将转变思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按需印刷战局中。商业模式也可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采购设备、托管至专业印刷企业(固安县铭成印刷有限公司)中去,一方提供设备和订单,另一方提供加工服务和设备管理,这样的模式值得同行学习。

 

笔者作为出版行业的一员,仅以自身所见、所思,为行业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希望多方共举,早日实现按需印刷、按需出版。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陈 涛

策划|侯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