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印刷文件,解决插拼留下的镂空印刷鬼影问题

时间:2023-05-17 来源:

近年来,随着材料成本的不断增加,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工艺改进、设备调整实现材料的节省,在有限的幅面上实现材料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是业内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

 

烟包产品因其印量大、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创新性已经深入到各个细节。其中,烟包条盒印刷加工由顺拼改为插拼的调整,能很直观的说明这个问题,也被众多同行接受并实施改进,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排大版时,选择插拼的排版方式进行生产是有效节约材料的方法之一,但是产品在实际生产中会因印刷设备本身结构特点而产生很难避免的印刷质量问题,如印版积墨、干水带来的鬼影、色差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优化设计工艺来实现原稿或标准所要达到的效果。

 

图1 烟标条盒顺拼改插拼生产材料节约立竿见影

 

 
 

本文,笔者将以某烟草产品条盒为例,分析设计工艺改进和生产实现过程。该产品为大版面蓝色实地,颜色明亮、色泽饱满、层次清晰,考虑到印刷过程胶印墨层薄、浅色墨遮盖力弱的特点,所以产品印刷效果是用三色(深蓝、浅蓝、警语蓝)叠印实现的。由于采用了插拼拼版方式,在大版面实地中间有镂空图案设计及盒体粘胶位置空白,印刷过程中会出现印版堆墨、干水导致鬼影、色差等质量问题。本文通过工艺分析、拼版设计调整并结合上机验证,给同行提供一个思路供参考。

 
 

 

 
 
浅色墨印刷工艺分析

 

胶印属于长墨路,转移过程中油墨通过传墨、窜墨、匀墨、递墨、多滚筒联动实现印刷油墨墨层均匀平展,印版得到的墨量均匀、印迹清晰。利用油水相斥原理使印版图文部分着墨,图文空白部分不着墨,从而实现油墨到承印物的转移过程。

 

由于插拼产品拼版方式的不同,烟包条盒盒身粘胶位不需要印刷,所以中间留白处没有印刷的地方不上墨,墨层就会在印版该留白位置堆积,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在印刷压力作用下,油墨只能沿着印刷墨路向两边扩散,导致印版污染,水墨不平衡,印刷图文部位左右两边出现颜色一深一浅的现象,更严重的话,承印物表面会出现墨层堆积、干水、墨杠、鬼影、色差等严重的印刷质量问题,如图2。

 

图2 耳朵处印迹深浅不均,墨杠、重影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通常处理方式包括:材料改进、印刷设备调整以及印刷设计文件调整,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堵不如疏,在印刷设计文件拉色块实现插拼版空白部位没有印刷的地方也上墨,解决油墨转移过程中上墨困难以及墨路(印版)堆积问题

 

 
 
设计文件调整及产品上机验证

 

印刷文件调整加上机验证,分三个方案进行,并分别对比印刷后的效果。

 

 
01
方案一

 

在拼版插空白拼位置拉方形色块并在其余空白地方拉实地色块,咬口及版尾空白位置拉色条,解决下墨墨层堆积问题,如图3。

 

图3 插拼位置耳朵及空白色块网点比例

 

以上方案在上机过程中印张表面干水、脏版、墨杠、鬼影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在耳朵处拉色块对应下方,与粘胶位没印刷部位下方位置各出现一深一浅,肉眼看颜色差异明显,我们通过现场工艺分析,进行细节调整。

 

 
02
方案二

 

把耳朵处一个完整色块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改变加网网点大小来调整颜色深浅,深的地方减网,浅的地方加网。同时,每个色块跟上下对应不规则方块之间网点大小保持一致,以保证下墨墨层过渡均匀,印品图文部位不出现明显肉眼色差,如图4。

 

图4 插拼位置耳朵及空白色块网点比例

 

以上方案在上机过程中,耳朵处色差有所改善,但耳朵处与警语区连接处(压痕线)两侧颜色一深一浅,如图5。

 

图5 耳朵处及与警语区交叉处深浅不一

 

经过分析可知,胶印油墨在下墨过程中传墨均匀,因为粘胶位旁色块是方形,加上耳朵处被分成网点大小不一的两个色块,耳朵处左右两块网点以及产品警语区与耳朵交接处(压痕线位置)存在过渡不均匀,从而导致各交接处两侧墨层厚度不一致,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

 

 
03
方案三

 

调整印刷文件,将粘胶位旁方形色块两边向方形里侧内缩,得到两条弧形边,保证耳朵处网点不一的两个色块能够平滑的过渡,这样,堆积的油墨可以沿着弧形经历了先放再收后放的缓冲过程。缓解了网点层次鲜明的对比矛盾,如图6。

 

图6 插拼位置耳朵及空白色块网点比例

从方案三的测试效果来看,颜色深浅、墨杠、过渡不均匀等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承印物表面网点印刷印迹清晰,印刷阶调再现性能好。经过后续生产测试,质量稳定,有效解决了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从而实现顺拼改插拼的调整实践,如图7。

 

图7 色差稳定 墨色均匀

 

诚然,在众多的印刷复制过程中,要完全消浅色墨除大版面设计镂空位颜色深浅、鬼影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避免颜色深浅、鬼影的出现,还是有很多种途径和办法,如设备定期保养维护,保障其性能的稳定性;生产环境(温湿度、洁净度)的稳定性保障;承印材料的印刷适应性改良;印刷设计文件处理;设计制作人员的印刷工艺判断能力以及熟练的文件处理应变技巧等。本文旨在给读者一个小小启发,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作者:云南华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余 强 蒋迎春 郭镇洪